學院主頁

政策·理論

将立德樹人理念滲入高校工作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——
【中國教育報】湖北:五條思政鍊 織就育人網
發布時間:2019/11/4 10:37:04 來源:本站 浏覽次數:9072

 

  華中科技大學思政課“深度中國”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“爆款”公選課程。圖為該校教師闫帥在主持“從精準扶貧看大學生責任”講座。(資料圖片)

■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——寫好教育“奮進之筆” 特别報道 湖北篇

  “西方宣揚中國崩潰論時,中國為什麼一直風景這邊獨好?”“中國能走出曆史周期律嗎?”……自新學期開課以來,華中科技大學“深度中國”課迅速走紅,能容納200人的教室節節課爆滿,連走廊都坐滿了蹭課學生,以至湖北很多高校衆多思政教師紛紛前來取經。

  湖北有高校129所,擁有學生150餘萬名。面對如此龐大的高校學生群體,如何構建起全員育人、全程育人、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體系,讓所有教師都挑起“思政擔”、所有課都上出“思政味”?

  “黨的十九大以來,黨中央對全面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。為把中央決策部署轉化為具體任務舉措,湖北省委将高校思政工作作為一項戰略工程,把立德樹人理念融入大學建設和管理的各領域、各方面、各環節,創新推出學生思政、教師思政、課程思政、學科思政、環境思政‘五個思政’,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、進頭腦、進心靈。”湖北省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、省委高校工委書記王豔玲說。

多維發力構建育人新格局

  “大國崛起的過程中,都會經曆一個為時10年左右的關鍵階段。在此期間,相關國家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會明顯增大,事關興衰成敗。因此,一些西方國家要設障對我們進行全面遏制,而這恰恰也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過程中必須跨過的坎。”在開學第一課上,面對數千名新生,華中師範大學校長趙淩雲結合世界多國發展的曆史史實,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。

  課後,該校新聞與傳播學院2018級新生黨亞茹難掩激動:“沒想過校長會親自來給學生講思政課,更沒想過思政課還能上得這麼吸引人!”

  目前,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存在“碎片化”現象,如何樹立起新的思政觀,形成育人合力構建新時代育人共同體?這是擺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。

  湖北省委把高校思政課緊緊抓在手上,開展大宣講大調研大督查工作。省委主要領導紛紛到高校調研、聽課,省委書記蔣超良深入高校為大學生授課。按照“蹲點、連線、管片”原則,省教育廳各部門共深入20所高校、84個院系,抽查工作台賬450卷本,聽課160節次,發放學生問卷6000份、教師問卷840份,召開座談會57個、随機訪談師生850人次,挖掘典型個案37個、征集對策建議1986條、形成151份調研報告……

  在此基礎上,湖北省教育廳實行任務項目化、項目清單化以及考核标準化,将相關工作情況納入處室和個人年度工作考核重要内容,各處室(單位)對聯系高校建立起動态分析、定期報告制度,以确保相對成熟的改革經驗能夠及時得到推廣應用。

  “如今,省領導到高校作報告達100餘場,帶動高校黨委書記、校長等各級領導幹部講課4092場次,挖掘出武漢大學‘思政慕課’、湖北經濟學院‘當代中國’、湖北第二師範學院‘楊克思一微一說’等一大批特色創新案例,思政課教師隊伍變得有力量、有聲音。”湖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、廳長陶宏說。

精準滴灌避免千人一面

  “小小紅安,人人好漢,銅鑼一響,四十八萬,男将打仗,女将送飯……”在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,湖北紅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,紅四方面軍、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3支鐵流從這裡奔湧而出。3支紅軍部隊中,每3名戰士中就有一名紅安人,每4名烈士中就有一個是紅安籍……一曲曲熟悉的旋律在劇場回響,先輩的感人事迹讓現場無數師生落淚。

  這是黃岡師範學院大型音樂舞蹈史詩《紅色薪傳》劇目演出中的一幕,演出展現了黃岡兒女在黃麻起義、中原突圍等重大曆史節點的革命史實,将這片紅土地上誕生的200多位将軍、48萬名英雄兒女的光輝形象演繹得淋漓盡緻。

  “學校紮根大别山革命老區,以一屆又一屆新生接力演出的形式,将起伏跌宕的大别山革命史搬上舞台,讓紅色資源‘開口說話’,激活學子血液中的紅色基因。”黃岡師範學院黨委書記王立兵說。

  為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現千人一面、千書一面的情況,湖北在多維發力的基礎上,結合因校而異、因課而異的“精準滴灌”方式,制定并實施《“五個思政”改革示範點實施方案》,确定武漢大學、華中科技大學等5所高校為綜合改革示範點,中國地質大學(武漢)、黃岡師範學院等10所高校為單項改革示範點,圍繞“五個思政”中的一項拓展深化。

  在武漢大學,專業課堂上出了濃濃的“思政味”。這裡有6位院士持續20年同上一門教書育人課,院士裡年齡最大的86歲、最小的61歲,其中5位都過了退休年齡。他們重言傳更重身教,其師德師風就是一部生動的“活教材”。

  每年重新備課加入新内容、提前一刻鐘到達教室、專程從外地甚至國外趕回來講課……每當校園裡的梧桐葉開始飄落時,6位院士會從天南地北陸續回到“測繪學概論”的講台上,台下是剛走進象牙塔的大一新生。

  6位院士早年求學時期,諸多測繪先驅都親自為本科生講課,王之卓、李德仁、龔健雅更是“三代同堂”——王之卓是李德仁的導師,王之卓和李德仁是龔健雅的導師。師徒三人曾赴海外留學,學成後都毅然選擇回來報效祖國。

  “我的導師王之卓院士常常晚間去學生宿舍答疑,幫助學生消化課堂知識。即使雨雪天道路難走、學生提出的問題十分幼稚,他也總是一日不落,耐心講解,循循善誘。”李德仁院士在課堂上向學生談起往事。

  為了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全景全貌又有焦點聚焦,既有“面上廣度”又有“點上深度”,湖北還專門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、省級網絡思政中心、省級輔導員培訓研修中心建設,對全省專職輔導員、思政課教師、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進行全方位立體化培訓,共推出高校學生工作精品項目146項、實踐育人特色品牌103項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成果67項。

“立體化思政”打通育人“最後一公裡”

  “因母親身患重病,10歲時我便成了家裡的頂梁柱,每天淩晨3點開始燒水、磨五六十斤豆子、做100斤豆腐,然後将豆腐背到集市上進行售賣。東北的冬天異常寒冷,晚上泡好的豆子早上總會結成厚厚的冰塊,我隻能将冰一點點鑿碎撈出來。長此以往,我的手上到處是凍傷……”帶着媽媽上學的武漢工程大學新生賈鑫,在湖北“百生講壇”上面對百萬師生結合自身故事,就“新時代青年之擔當”話題進行多樣化诠釋。

  為打通育人“最後一公裡”,湖北在學科支撐、課程載體、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上,大力發揮以學生為主體、環境為保障的育人作用,立體化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,打造“易班”等網絡思政學習平台,推動高校成立學習新思想研習社、學生黨支部書記“雙引領人”制度等,達到“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”的理想育人效果。

  “自學校推行以學生為主體的自育工程以來,各級班委互相督促,幫助同學們從入學伊始進行學業規劃、培養學習熱情、堅定理想信念。幾年來,我親眼見證了一股互幫互助、互學互進良好學習風尚的形成。”湖北大學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生梁雨桐說。

  在自育工程的引導下,一些學生開始主動幫助“學困生”查缺補漏。衆多湖北大學學生受到感染,競相參與到“小講師”的隊伍中來。學生之間還自發成立了“一對一”“多對一”“多對多”等形式多樣的學習幫扶小組,僅大一年級就有64個專業建立了389個學習幫扶小組,開展4583次學習幫扶活動,覆蓋2000餘名學生。

  在三峽大學,全體校領導及職能部門、各學院主要負責人每人聯系一個學生寝室,擔任榮譽寝室長,為學生的思想教育、專業學習、職業規劃等提供幫助。此外,學校通過“互聯網+學生思政教育”新模式,利用一鍵報平安、突發事件上報和心理危機識别等功能模塊進行信息化和網格化管理,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。

  而華中農業大學将“勤讀力耕,立己達人”精神融入校園環境建設,在體育館造景過程中利用廢舊材料體現環保理念,使附近草地上的夏槿長成了“五環”;“好端端的一塊草地馬上就要變成路了,同學于心何忍?”院士為呼籲文明出行親手豎起草坪告示牌;在數千畝的校園農田裡,學校構建起“柑橘院士”“水稻院士”“油菜院士”為首的師生“手把手”實踐育人體系……

  在“五個思政”的“良田沃土”上,湖北先後湧現出克服身體缺陷直保清華博士的魏振、獲第十三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的陳春林、捐骨髓千裡救人的華中科大90後博士生、因救山火不幸身亡的大學生楊高飛、“同心兄弟”等一大批先進個人和團體,在朋輩大學生中形成了“示範效應”和“聯排效應”。

  “下一步,湖北省委高校工委、省教育廳将對照改革示範點指标體系進行考核評價,深入總結各高校改革示範點經驗,形成推進高校‘五個思政’改革指導意見,在全省高校深入開展‘五個思政’建設,為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立德鑄魂。”王豔玲說。本報記者 程墨 鄭亞博 通訊員 毛軍剛 徐珂

  原文鍊接:《中國教育報》電子版 - 中國教育新聞網 - 記錄教育每一天! www.jyb.cn 教育部直屬出版機構-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18-11/07/content_508442.htm?div=-1

Baidu
sogou